晏殊最出名的《浣溪沙》就是“一曲新词酒一杯”,也是语文教材中的必背课文。他的另一首“一向年光有限身”相对于此就不太出名,虽然也是晏殊的代表作。
想必“一曲新词”这首大家都耳熟能详,尤其中间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默写估计都写麻木了,就不再作过多阐述。而另一首的全诗如下: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其实这首意境也很深远,不再是词人一贯的休闲风格,而是更加深沉。不如另一首出名的原因,我个人猜测可能是没在语文教材里,大家接触的几率比较小(微笑)。
一件事物大家强调的多了,就对其印象更加深刻。比如李白,大好诗词那么多,大家最烂记于心的还不是“举头明月光,低头地上霜”。苏轼也是,“千里共婵娟”就是他的代表词句。
而宣传度最广的诗词,往往内容是很通俗的,稍微解释男女老少都能理解。像晏殊的“一曲新词”,全篇脍炙人口,用词极简,画面跃然纸上。感慨了时光易逝,寓情于景,惜春伤春。虽然基调并不沉闷,但言语间流露出一股淡淡的惆怅。这种情感很能引起共鸣,自然就容易传诵。
而另一首《浣溪沙》虽然同样富有哲思,是一副优秀的诗作,但相对来讲需要更深刻的理解能力。里面的情感更加沉郁,由悲伤转豁达,不再是简单易懂的惋惜,这可能也影响了其流传程度。
不过对于喜欢诗词的人,可能会觉得两首《浣溪沙》都同样优秀。那它们是否被广为认知又有何妨呢?自己能领悟到诗词的美感,已经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