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秉持"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他不拘泥于传统,哪怕人才有过失或非主流评价,只要具备治国用兵的才能,都会被他网罗。这种广纳贤才的气度在当时许都显得尤为难得,文学界的建安时期繁荣便得益于曹操周围聚集的众多才子。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面对强大的袁绍,谋士如许攸、沮授等都是关键角色,这场战斗实质上也是谋略的较量,曹操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谋士们的明智策略。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面临困境,荀彧的智谋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建议曹操坚守阵地,等待时机,荀彧的信件激励了曹操坚持下去,最终导致了官渡大捷。曹操在给皇帝的表文中,对荀彧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承认了他的谋略对战局扭转的重要性。
曹操的用人之道不限于出身,他能够包容张绣、任峻等人的不同背景,郭嘉和刘备等人的能力也得到了他的赏识和任用。尽管曹操出身宦官家庭,不被世家大族的名士尊重,但在面对袁绍等对手时,他不得不突破常规,采用"唯才是举"的策略,但他的选官标准并非单纯才智,而是德行与功能并重。他重视争取名士,如在官渡战前,派陈群、何夔等人稳定地方,以及在占领地区积极任用名士,晚年更注重品德修养。
扩展资料
唯才是举大意是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荐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