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
yōu huàn
1. 动名词
[suffering;misery;hardship] 忧虑祸患或担忧祸患,是动名结构而不是名词并列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忧虑祸患则生长发展,安享快乐则堕落死亡。
2. 出处
【古文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诗文翻译】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自鱼盐贩中被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相位。所以,上天将要赋予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痛苦,筋骨劳累,肌肤消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受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一个人常犯错误,这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这以后才能奋发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患可以使人、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足以使人、国家萎靡灭亡的道理了。 忧患意识
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
从哲学上分析,忧患意识是人们意识或认识的一种形式,往往与祝福意识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二者都是人的理性追求真理的表现,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所通过的情感方式不同,祝福意识主要通过满足、肯定性的情感表现,忧患意识则主要通过超越现实的危机性和问题性的情感表现。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状,往往或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或通过积极批评和自我批评揭露缺点错误,或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矛盾,或从对现状的诊断中找出事物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目的都是希冀做好工作,推动社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的一种精神内省,内涵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建构。
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忧患意识,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从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将“忧道不忧贫”当作做人和为官的准则,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二是把忧患联系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其三是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其四是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