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需要文言文
自相矛盾①إ
人有鬻矛与盾者②,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俄而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ؤ
【注释】ؤ
①选自《韩非子·难势》。②鬻:读yù育。卖。③陷:作动词, 刺透,穿透。④应:应声。下文的“应”指回答。ؤ
【译文】إ
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他吹嘘自己的盾坚固,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 穿不透它。”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道:“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也能刺穿。 ”إ
人们听了他的话,觉得好笑,便接口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إ
这个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ؤ
【题旨】事物是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不能绝对化
25矛与盾
1.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①卖 ②矛 ③誉
④曰 ⑤陷
句意:
2.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①吾 ②陷
句意
3、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①以 ②子 ③何如
句意:
4、其人弗能应也。
应 句意
2. 需要文言文“劝学”的全篇古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 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 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 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 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 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 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飧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 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苦者,勿告也。告苦者,勿问也。
说苦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 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 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 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谓之成 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3. 我需要你 用文言文翻译
在文言文中,“帮”和“助”是同义词,而且“助”的本义就是“帮助”。像这类同义词连用的短语,在中古文言文中逐步演化成了词汇,所以“帮助”短语,后来又成为了文言文的复音实词,犹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例如:宋 宗泽《乞回銮疏》之十四:“凡勤王人,例遭斥逐,未尝有所犒赏,未尝有所帮助。”
另及:
原文“我需要你的帮助”是一句表认定的主谓句,主语由代词“我”充当;谓语则由述宾短语“需要你的帮助”充当,其中:定中短语“你的帮助”充当谓词“需要”的宾语。由此可见,原文的文言文可作如下转换:
我,转换成自称代词“吾”;需要,转换成动词“需”,因为文言文“需”原本就有“需要”的义项;定中短语“你的帮助”,可以转换成“尔助之”,也就是“你帮助我”之意。
所以“我需要你的帮助”的文言文大意是:吾需尔助之也。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4. 需要两篇短篇文言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
5. 读文言文需要方法作文
学好文言文,对于我们中学生学好语文是一个重要的难关,甚至到高中,文言文更是语文中的主要内容,学好文言文,没有方法是不行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方法,那么文言文对于我们就像捡起路边的石头一样轻而易举。
读一篇文言文,不弄懂它的意思是不行的。首先,我们需要借助工具书来查找不懂的词,每一个文言文的意思我们需要记住,最好准备一本笔记本,把不懂的词的意思依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有一本自己的“词典”了。
不仅在课文中学到的要记,而且我们看书时不经意碰到的也要记。但我们在本子上记录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它牢牢的记在脑子里,这样随时都可以“翻阅”。
这种方法是学好文言文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效的。如果认真的同学,不仅会领悟文言文的意思,甚至会写文言文了。
其实,文言文并不难学,它就像学习一篇现代文,只是需要把它转换成现代文,只要领悟它的意思,我们也就基本学会了。背文言文的文章,是同学们最苦恼的一件事,它不像背现代文那么容易,一般来说背文言文是很嚼舌的,但只要我们掌握方法,它就不那么难了。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每句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最后通读文言文的大意,知道课文的中心思想,那么背起来也就不那么难了。只要我们把这些方法学会并去实践,我相信,文言文不会再是我们的拦路虎了。
6. “需要”用文言文怎么表示
欲(yù)
欲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想要得到;需要。
在文言文中,“帮”和“助”是同义词,而且“助”的本义就是“帮助”.像这类同义词连用的短语,在
中古文言文中逐步演化成了词汇,所以“帮助”短语,后来又成为了文言文的复音实词,犹替人出力、出
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
扩充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参考资料:360问答
7. 需要古代的经典文言文句子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33.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
(《苟子·劝学》)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吕氏春秋·尽数))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记》)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班固《汉书》)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