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四个级别按顺序是:
1. 院试:这是最初的考试阶段,考生在县、府参加考试。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考试后,考生将成为生员,也称作秀才,从而获得参加更高级别考试的资格。
2. 乡试(秋闱):这一级别的考试由省府每三年举办一次。考试分为三场,每场持续三天。在乡试中取得合格成绩的考生被称为举人,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获得了担任官职的资格。乡试中的第一名考生被称作解元。
3. 会试(春闱):会试在京师举行,参加这一级别考试的是已经取得举人资格的考生。会试合格者被称为贡士,其中成绩最好的考生被称为会元。
4. 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并主考。考试成绩分为三甲,即前三名。一甲三名考生的排名依次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将被赐予进士及第的称号。其余考生被分为二甲和三甲,分别被赐予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甲的考生会立即获得官职,而二甲和三甲的考生则需参加翰林院考试,经过三年的学习后才会被授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