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也是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他的作品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赞誉,他们提倡在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赞赏他的剧作情节丰富且自然一体,尤其是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莎士比亚用他雄健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进行了形象而深刻的描绘。
莎士比亚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和丰富的知识。然而,由于父亲破产,他未能毕业便开始了独自谋生的道路。他曾当过肉店学徒,教过书,从事过多种职业,这些经历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经验。18岁时,他与一位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的女儿结婚,几年后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前往伦敦,最初在剧院为绅士们照料马匹,随后成为了一名演员,出演一些小角色。大约在1588年左右,他开始写作,起初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便开始独立创作。在当时,剧坛主要由牛津和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掌控,一些成名的剧作家甚至以轻蔑的语气嘲笑莎士比亚这位“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敢于与“高尚的天才”一较高下。然而,莎士比亚最终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学生们甚至在学校的业余时间演出过他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随着写作的成功,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青睐,勋爵成为他的保护人。在1900年代初,莎士比亚将他创作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并为勋爵创作了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进入了贵族的文化沙龙,获得了观察和了解上流社会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1594年起,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得到了王宫大臣的保护,被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剧团也得到了他的关爱,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剧团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的剧本因此在社会各界声名远播。
1599年,莎士比亚成为了伦敦著名环球剧院的股东兼演员。他逐渐积累了财富,并为他的家庭获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富有的绅士回到了家乡,四年后与世长辞。
在中国,有两种说法认为曹禺和汤显祖分别是“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1910—1996年),原名万家宝,字小石。而汤显祖由于在东方剧坛上的崇高地位,人们都称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