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犄角之势”是一个源自古代军事战术的术语,原意是指从两个方向夹击敌人,形成合力。在《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有生动的描述:“就像捕鹿时,一队人拉住鹿的腿,另一队人抓住鹿角,形成合力制胜。”现在,这个概念被广泛用于比喻在军事或战略上分出兵力,形成相互支援或牵制敌人的局面。
在军事布局中,采用“掎角之势”可以有效地防止敌人集中力量攻击,因为两股力量的存在使得敌人难以找到突破口。例如,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中,明示的策略是分散兵力,守住小沛和邳城,形成掎角之势,以此防范曹操的进攻。这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允许军队逐步稳固阵地,然后逐步展开攻势。
然而,这种战术并非总是成功的。一方面,当被正确运用时,它能够创造优势,被称为“犄角之势”;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兵力分散,给敌人逐个击破的机会,这就变成了“无故分散兵力”的负面效果。因此,能否有效地利用“犄角之势”,关键取决于执行者的战略智慧和战术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