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生于1640年至1715年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因笔耕《聊斋志异》而被世人尊称为“聊斋先生”。他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家境虽为书香门第,但家族逐渐衰落,父亲蒲盘虽弃学从商,却广泛涉猎经史,学识深厚。蒲松龄在19岁时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秀才,名噪一时,但科举之路却坎坷不顺,多次考试未能中举。
20岁时,他与同乡好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为“郢中诗社”,在贫困中仍保持对文学的热爱。31至32岁,受好友孙蕙之邀,蒲松龄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段南游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方的风土人情、官场腐败与人民疾苦,都成为他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南方,他还结识了一些下层歌女。
归乡后,他以教书为生,主人丰富的藏书使他得以博览群书。61岁时,他结束教学生涯,过着饮酒作诗的生活。一生致力于科举,却未能如愿,直到71岁才补为岁贡生,这使他对科举制度的不公有深刻体验。他热爱民间文学,收集奇闻异事,融入个人生活,创作出不朽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以花妖狐魅的故事,影射现实,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除了《聊斋志异》,蒲松龄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作品;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这些作品编集成《蒲松龄集》。书中常常出现“故家子”、“故大家子”的角色,反映了他本人出身没落官僚地主家庭的真实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