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
就是鲁迅小说《祝福》的电影版。
讲的是一个名叫祥林嫂的旧社会女人的悲惨遭遇。
简介:
浙东山区一穷乡僻壤,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 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 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东家满意。翌年清明时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 与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不从,撞 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 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 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 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 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 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经历诸种劫 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将 她视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 ,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 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 ,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 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万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门槛,自此流浪 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毙于风雪之中。
*只找到这么一个电影观后感,写得并不好,参考一下。
昨天晚上,语文老师组织我们看了电影版的<<祝福>>.电影演得固然真实,但却不及看完原版后给我们的震撼之大,我想这就是鲁迅文学的魅力所在吧.况且,电影中祥林嫂的形象和我最初头脑中的那个形象也不相符,情节也演的太快了,总不如看原文效果好.
说到读原作与看电视剧电影,我想我们大家更偏爱后者吧.电视剧电影无疑是表现文艺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它更易于人们的理解,给人以视觉享受,但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说它容易使人物在人们心中形成定格.在没有电视剧<<西游记>>之前,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孙悟空,而看了电视剧 ,孙悟空就只有一个形象。同样,人们也想当然的认为林黛玉就是这样的,贾宝玉就是这样的,这或许也是众望所归,但却大大扼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前几年的内地版<<射雕>>曾一致被人们给予不好的评价,尤其是戏中郭靖、黄蓉的形象.其实并非演员的演技太差,只是人们看惯了港台版中那个满头小辫子的黄蓉,更不习惯如今傻的可爱的郭靖.这还不是人物已在人们心中定了格?而阅读文学作品却并不这样,你不必像看电视那样目不暇接地看每一片断,因为你可以有无限想象的空间.想要看透一部著作比看完一部电视剧要花费的力气大的多.因此从小就要让孩子多读书少看电视,以不断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看一些历史剧会使人产生一种误区,以为现在的历史戏几乎都含有戏说成分,而谁会在看电视剧时总是想“这是假的”,于是一些事也就司空见惯了,什么皇帝微服出访,康熙打铁,乾隆蹲监狱,硬是把侠客的性格加强在几个皇帝身上,塑造出一个个完美的形象,这不就是如今演的正火的清朝戏吗?而这些任务并非如此吧,这会给曾经被封建制度迫害如今过着安定生活的民族的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试想,如果人们提起某个历史人物,而最先想到的是某个有名的演员,这岂不是一个笑话;如果人们想起某段屈辱历史,联想到的却是一段风花雪月,这岂不是一个悲剧。
(下边这帮人真行,这样也能发出来。不是发出来,是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