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现代商品质量管理作为科学管理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20-40年代)
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实际是事后检验阶段。在此之前,工业企业质量管理采取生产和检验都集中在操作工人身上的做法。直到20世纪20年代,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泰罗(F.w.Taylor)提出了在生产中应该将计划与执行、生产与检验分开的主张。于是在一些工厂中便设立了专职的检验部门,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全数技术检验,挑出废品,进行事后把关,以保证出厂产品完全合格。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这一阶段实际上是预防性的质量管理阶段。由于事后检验存在着不足,促使人们对质量管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开始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商品大量积压,购买力萎缩,使这些新发现未能引起重视和应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为了战时军火生意,组织力量进行统计质量控制的专门研究,他们通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制造过程中质量波动规律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产生波动的异常因素,使整个生产过程控制在比较理想的正常状态,使军火工业获得了巨额利润,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统计质量控制的运用。由质量检验发展到质量控制,即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使质量管理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促使统计质量控制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除了统计质量控制本身的不足之外,还有若干社会因素,主要是:
①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许多高、新、尖技术产品;
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运动兴起,向生产者提出了质量责任问题,这就需要质量管理进一步从商品的生产过程向前向后延伸;
③由于管理理论中的行为科学学派盛行,在管理中提倡调动人的积极性,民主参与管理,自我控制,无缺陷运动等,促使质量管理超出了仅仅依赖于统计方法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