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轻时,我开始学习武艺,从十二岁起,我就开始练习各种武术。在我六至十余岁时期,我因为身体虚弱多病,每天都与药物为伍,同时我也私自阅读武侠小说,躲在楼上书房中按图瞎练,父母并不知情。我心慕飞檐走壁,自学跳梁倒挂,但不慎从梁上跌落,父亲听到巨响上楼查看,发现了我在偷偷习武。他并没有责怪我,反而聘请了武师来家中教我武术,这是我正式开始习武的起点。当时在浙江乐清一带盛行所谓的“硬拳”,与现今的练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我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躯而学此刚猛之拳是否适当,也无法分辨拳艺的优劣,每回习拳之后会有头脑昏昏之感。但因为从小志慕侠客义行,我还是勉强自己照练如仪。
后来,我负笈四方,接触的人事渐广,因为对武术道功的喜爱,我并不计较耗资,不论宗派,只要有技艺高超的人,我都顶礼叩拜为师。因此,在我二十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累积起来也有八十余人。我所学的武术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以及十八般武器,至少也学习过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可以说是“样样统摸,般般皆弄”。在杭州国术馆主办的全省性国术比赛中,我凭借姿势优异获得了冠军。抗战前,各地普遍设有国术馆,都有专人负责,武风兴盛一时。然而我私下反省,我所习武艺并未精到,各路各派,也只不过略窥门径而已。因此,我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
有一天,我听说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采奕奕。我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后来,我终于见到了他,我向他再三恳求学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我的意志诚心坚定,终于获得了进一步的约谈。
他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我答:“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老道即命我当场试练所习。我练了一阵以后,他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的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
当时听了以后,我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因此,我放弃了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
后来,我访遇僧道甚多,皆各有专长,然而所说与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总之,我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在入川抗战前二、三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后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记得那时一路访道,到汉口时,曾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者红光满面,俗者跛其一足。我竟不觉尾随其后,自黄鹤楼前绕到后山,他两人一直走亦不稍回头。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才回头问我:“奇怪!年轻人你跟我们到这里干什么?”我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忽然感觉到天下骗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骗,那就麻烦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将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我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他并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我,就此分别。
至今回忆起来,该二人神态举止都很奇异,令人回味无穷。后入川,遍访青城、峨嵋仙佛观寺,一路亦未有些时中断过。四川名胜鹄鸣山,为东汉期间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以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他知道我羡慕“金光一道”的剑术时,告诉我需铸备一寸三分长金质小剑,再以道家方法习练。
当时私自想到,现在到了科学昌明,枪炮及炸弹等威力无比的利器皆已发明了的时代,还去苦练这种剑术干什么?如果是为了强身,则个人已经知道的许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费时间在这方面。就因这样想法,意志始终未能专精坚持而放弃了。后来请王青风老师表演,那时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请求。一次他站在山头上,用手一指,数丈外对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惊讶地问他何以无光。他说:“我早已经告诉过你并无此事,欲练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最后,我到了成都,遇到了一位河南籍拳师,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极拳衍变的十三架式,不刚不柔,然而每一个动作,招招可以致人死命。我顿时感觉到倘若学这套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动辄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从此弃拳不学,专志学禅,在峨嵋闭关三年,一直与拳绝缘。
太极拳种式颇多,陈家的双边以及杨家太极,都曾习练,到现在还能勉强记忆的是杨家拳之姿式,若演练全套,则因荒疎已久,颇有勉强之感。我对拳术,一搁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练习又不与人较量,可说一生从来未曾施用过,且越到后来越怕动手,愈厌习武。春秋法家韩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轻,武人从来不服输。好勇斗狠,粗暴骁勇,有时令人难忍,因此以后与习武朋友也就渐渐地疏远了。武功的根源,首当追溯到我国五千年前深远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为武,即已阐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乱,以求“和平”。
扩展资料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24年9月29日),谱名南常泰,浙江乐清人,学者,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晚年在江苏太湖大学堂传道。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于2024年9月29日在苏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