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圆明园》有感
历经约一个世纪建成并扩建的圆明园却仅在三天后被摧毁,犹如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冗长的梦,终究也有梦醒的一天,然后悄然逝去。
它是一个梦,一个当年的大清王朝为自己筑的梦,一个为我们今人不止一次幻想的梦。到底是谁打破了这个梦?历史走了300年,还是不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中间有太多太多的巧合和必然。如果当年这个园子的主人胤禛不是后来的雍正,如果它没有被一次又一次地扩建,如果它不是皇帝的离宫,如果没有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如果没有英国军队的入侵......但是那么多的如果也只是如果,历史没有办法再重来一次。我不知道当咸丰仓惶离开圆明园时的心情,我也不知道当他得知圆明园被毁时的心情,但是当我仅仅只是看着300年后的虚拟情景再现,也还是为圆明园心疼。我当时就想如果生在那时,会做些什么。我会想如果没有那三天的火烧圆明园该多好。但是我很快告诉自己,即使没有那次的破坏,圆明圆也不能难逃一劫,没有谁可以保证在后来的战火中它会完好无损。我记得余秋雨在《道士塔》写过,就算自己在他们面前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呢?难道拦住他们和他们打一架吗?只好看着他们把一箱一箱的书运出中国。我想我也是,我能做什么呢?我即使身在其中,也只能看着它被烧得面目全非。就算是当年的咸丰也是无能为力。
圆明园因为清王朝的繁盛而横空出世,颇有一种俯瞰世界的姿态,却也随着清朝的衰弱以及历史趋向而消亡。这种消逝好像秋天的落叶,灿烂了一个夏天,终究还是随着夏天一起走了,走得义无反顾,它是属于夏天的吧。也许它的毁灭是一种必然。它不属于我们,它的确是不属于我们的,它只属于哪个逝去了的大清王朝。它注定和空中花园,和阿房宫一样不属于后世的我们。它留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影子,但凭我们猜测臆想,让严肃的历史讲述圆明园的“一生”时好像也多了一丝凄美。圆明园这个华丽的梦,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这其中包括着雍正乾隆。当梦醒时,也许只有那个时候咸丰和那个时代的人们才真正明白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直到这个梦变得支离破碎才看清这个世界。但是即便如此,即便这个梦已经醒了结束了,还是有人不愿从中醒来,期望着等待下一个梦。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那样的不断入侵吞占中,大清的皇帝还是从努尔哈赤一直走到了溥仪,这才真正从本质与形式上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圆明园在清朝灭亡前被毁,也许预示着什么,但是遗憾的是,清朝的皇帝也好,官员也罢都没能做出改变,也无法改变什么,船到江心,悔之晚矣。
老师在辩论赛的那节课说,当我们看待那段历史时需要一点感性。但历史其实是严肃的,理性的。对了就是对的,错了就是错了,只是从古至今的史官,历史学家是人,是有感情的人,在严肃的年月日,何时何地何人中也添注了自己的情感。所以作为有着情感的我们看待那段历史,也带着自己的情感。但历史不是用来缅怀的,就像我看《圆明园》不是为了告诉自己以前的我们他们有多可怜,不是为了知道那时的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如果只是那样历史便失去了它的作用。想哭的话看韩剧就可以,为什么要让眼泪落在历史上?历史不会因为我们的眼泪而有所改变,以史为鉴并不是随便说说解闷的。我们看以前的发生的所有,我们的确被欺辱,但是这一切并不丢人。不需要掩盖,自然也不需要无限放大当年的可怜以及入侵国的可恨,谁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圆明园只是其中之一,被毁灭的难道只有圆明园吗?而我们最后得到的 难道只是圆明园的废墟吗?
有得便有失,恐怕没有谁会说现在的我们所拥有的不及一个圆明园,所以圆明园不需要重建,我们要的不是圆明园的那个外壳,我们今天去看圆明园的废墟不是为了告诉自己失去了一个圆明园,不仅是为了提醒自己以前失去的种种包括生命财物,还有为了提醒自己得到了什么以及得到这些所走过的那漫漫长路。我们不需要缅怀,我们需要的是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