纟的读音为:sī
一、基本释义:
1、用作偏旁,俗称“绞丝旁”。
2、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
3、像丝的东西。
4、计量单位名,10忽是1丝,10丝是1毫。
5、表示极少或极小的量。
6、绵长的思绪或感情。
7、指弦乐器。
二、纟作偏旁的字:
绿、给、纸、红、线、经、级、绮、练、绝、缰、绳、细、纺、织、绵等。
三、纟字的演变:
“纟”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小束丝拧在一起的样子。金文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小篆线条化了。隶变后楷书写作“糸”。汉字简化发后写作“纟”。作偏旁时,总是作形声字的形符表意,表示丝缕、绳索、纤维、布帛、纺织品等。
《说文·糸部》:“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凡糸之属皆从糸。”糸,细丝。字形像一束细丝的形状,凡糸的部属都从糸。
“纟”本义为细丝。如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可见这种丝是极细的。
宋代《集韵》,把丝”和“糸”作为同音字,并说“糸”是“丝”省去了一边。后来有的字典又把“丝”归到糸部,于是就没有了“丝”这个部首。“糸”字作为部首时,下面的“小”后来被写成了三点,再到后来,草书中把三点连写成了一横,跟我们现在的“纟”旁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