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事,是中唐至末唐的转变期,唐王朝险些覆灭,李隆基在叛乱初期几乎下落不明,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唐氏王朝在一代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英勇疆场厮杀,力挽狂澜,最终平息叛乱,但至此,唐王朝的国力消耗殆尽,走向衰亡,经济民生千疮百孔,唐朝最为骄傲的诗词文化也通向没落。
11、唐玄宗时期唐代的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基本遭到破坏。开国日久,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家没有足够的田地去授给一般百姓。失去土地的百姓也越来越多,均田制基本崩溃。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的崩溃直接导致了赋税制度的不合时宜。虽然还没有完全实行两税法,但是租庸调制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开始出现募兵制度取代了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府兵制。
政治上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科举出身的人占到了重要的地位,贵族制度继续崩溃。经过武周革命,旧的关陇贵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科举制取的人数增加,导致进士出身的官员比例增加,而军功贵族的比例减少。
12、经济的繁盛:隋朝时开的大运河被唐朝充分利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长安城的城市规模空前宏大,而且繁荣。
文化的繁荣:唐诗、舞蹈、传奇小说等各种艺术的发展进步。
外交的开明:有很多外来到盛唐取经的异国人,在中国游学,传播了唐文化。
13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14、同意。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当时的文化,技术在世界上已经很先进。比如有完善的文字系统甲骨文,有历法以便于耕作,在天文学领域,当时的人记录了很多日食月食,现在用计算机模拟天体模型,都非常吻合,青铜器制作也非常优良。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统一的大国
15、这句话一般来说是评价汉武帝的。我觉得是对的。因为秦始皇干的事他基本上也都干了。穷兵黩武、迷信仙术、横征暴敛。但是为啥汉朝没有亡国呢?一、因为文景之治留下的家底厚,被汉武帝糟蹋了以后,百姓还没有走到完全活不下去的地步。二、汉武帝晚年幡然醒悟,下轮台罪己诏,与民休息。所以百姓就没有造反。三、秦朝统治时间短,百姓习惯一个分裂的状态,没有形成向中央效忠的习惯。六国旧贵族的号召力仍然非常大。而汉家到了汉武帝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的时期统一已经有七八十年了,百姓已经习惯汉家的同志,造反的冲动比较小。四、汉武帝实行的政策比较高明。比如他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用盐铁专卖来敛财,这些都比秦始皇焚书坑儒和严刑峻法要聪明得多。
16.主要措施:集中军权,皇帝直接统辖禁军,并设枢密院以掌全国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兵将分离,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一半驻京师,一半屯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削减地方权力.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影响: 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的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这是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7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
目的: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两者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作用:前者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后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成功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
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