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底两万里这部文学著作中,关于地中海有很多描述,我摘录以下内容供你参考。
地中海,蔚蓝的海,希伯来人心目中的“大海”,希腊人眼里就是“海”,罗马人则亲切地叫“我们的海”,沿岸到处是柑橘、芦荟、仙人掌和海松,到处迷漫着爱神木的芳香,周围高山峻岭环抱,空气纯净清新,但也不断受到地火的熬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火大世界。米什莱说,正是在这个地方,在岸上,在海里,在全球最强势的一个环境里,人类再次经受了水与火的考验。
【批注】
地中海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只是人类遭受地火的煎熬。
地中海盆地美则美矣,但我只能匆匆一瞥,它方圆面积达两百万平方公里。尼摩船长对地中海了如指掌,但他对我滴水不漏,因为尼摩船长在鹦鹉螺号急速穿行过程中没有露过一次面。我估计,鹦鹉螺号在地中海海底航行了六百法里,用了四十八小时。2月16日我们离开希腊海域,18日太阳升起时我们已经穿过了直布罗陀海峡。
我心里很清楚,尼摩船长不喜欢地中海,因为地中海四面受陆地重重包围,而尼摩船长又极力想逃避陆地。地中海的浪,地中海的风,毕竟给他带来太多的回忆,即使不是太多的悔恨。在这里,他再也不能享有汪洋大海赋予他的那种自由自在,那种独立自主,非洲海岸和欧洲海岸隔海相望,毕竟距离太近,鹦鹉螺号总有冤家路窄的感觉。
【批注】
尼摩船长不喜欢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请最少说出两点。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速度高达每小时二十五海里,即十二法里。不用说了,尼德·兰伤透了脑筋,不得不放弃他的逃跑计划。每秒航速高达十二至十三米的情况下,小艇是无法动用的。在这样条件下离开鹦鹉螺号,无异于从飞驰的火车上往下跳,那就太鲁莽了。更何况,我们的船只有在夜间才浮出水面以更新空气,只按罗盘和测程仪决定航向和速度。
置身地中海往外看,犹如快车旅客观看眼前一闪而过的风光一样,只能看到遥远的海天,却看不清稍纵即逝的近景。不过,我和康塞尔,我们却可以观赏到地中海的几种鱼类,因为它们的鳍极其强壮有力,得以跟鹦鹉螺号同步前进了一段时间。我们一直猫在大厅观景窗前观察着,并做了笔记,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地中海鱼类分布的情况。
地中海鱼类品种繁多,有些我看清楚了,有的则晃眼而过,有的就根本无缘一睹,因为鹦鹉螺号航速太快,难免有漏眼之鱼。我只好即兴进行分门别类,这样更符合行船观鱼的快节奏。
探照灯把海水照得通明彻亮,几条七鳃鳗逶迤游来,身长约一米,各种气候条件都能适应。几条尖吻鳐鱼,体宽五英尺,白腹,灰背有小斑点,胸鳍宽大如披肩,顺流张扬飘摇。还有一些别的鳐鱼,由于来去匆匆,来不及辨认,反正希腊人美其名曰“鹰鱼”,想必名正言顺,而现代渔民则为它们起了不少外号,什么“耗子”、“癞蛤蟆”、“蝙蝠”之类。米氏角鲨,长十二英尺,很令潜水员生畏,正在争先恐后比赛速度。海狐狸,身长八英尺,嗅觉特别敏锐,看上去像一片浅蓝色的阴影在移动。
鲷属荆棘鲇鱼,有的长达十三分米,身穿银白色和天蓝色衣装,身上还绕着细纹带,鱼鳍颜色尤其深沉,眼睛深陷,眉骨若镶黄金,各种气候、水温、水质都能适应,淡水、咸水从不计较,江河湖海均可安居,属于名贵鱼种,其先祖可追溯到地质时期,至今仍然保持原始的天生丽质,可做祭奠美神维纳斯的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