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世界,它标志着满清王朝的终结和封建制度的终结,标志着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是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事件。关于谁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长久以来的传说多认为是清武昌工程八营的正目熊秉坤,但根据大量历史证据和熊本人的文字记录,真正的“第一枪”实为熊的下属、共进会会员程正瀛(又称定国)所发。
贺觉非与冯天瑜合著的《辛亥武昌首义史》详述了这一事件:在起义的预定时刻,金兆龙已准备好。排长陶启胜带领两名护兵检查,发现金兆龙持枪,慌乱中金兆龙大喊“动手”,程正瀛(程定国)闻声开枪,击伤陶启胜并逃回家中。随后,程正瀛又击毙了代理管带阮荣发、右队队官黄坤荣和司务长张文涛。熊秉坤在事后报告中也明确提到程正瀛是首义第一枪的射手。
首义后不久,熊秉坤在报告中提及程正瀛的行动,但后来熊因孙中山先生的介绍,以及熊自身作为首义领导者的影响力,使得“熊一枪”的说法逐渐流传。尽管熊本人从未公开承认自己是第一枪,但孙中山先生的肯定和推崇使得这一说法深入人心,成为“定论”,而程正瀛则因早逝而无法为自己辩解,成为历史的“悬案”。
扩展资料
程正瀛(1885—1916),湖北省鄂州市泽林大山村人,早年投入湖北新军工程八营当兵。1908年他加入共进会,并任工程营革命军第二正队第五支队队长。其间,他响应孙中山民主革命,秘密联络同志,共谋反清大业。临近武昌起义当晚,起义之事被当局察觉,程正瀛率先击中该营前来镇压的二排排长陶启胜,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1916年因革命派内部矛盾激化而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