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粒子散射实验-常识百科-春风百科
> 常识百科 > 列表
α粒子散射实验
时间:2024-12-23 19:02:03
答案

1904年至1906年间,卢瑟福和W.H.布拉格分别进行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他们发现,α射线在通过不同介质如空气、云母片和金属箔时,其速度会减慢且路径发生偏斜,即发生散射现象。例如,通过云母时,部分α射线的偏斜角度仅为2°,这种小角度散射现象在1906年冬季得到了卢瑟福的注意。他认识到,当α粒子达到一定速度时,能够深入原子内部,并通过其散射及引起的电场反应来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1907-1908年,盖革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继续进行α粒子散射研究,发现散射角度与金属箔的厚度和原子量有关,大部分粒子的散射角度很小,但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异常大。卢瑟福认识到,对大角度散射的精确观察对于理解原子内部电场和结构至关重要。在1909年3月,盖革和马斯登使用镭放射源,对金箔和铝箔进行实验,他们发现仅有约八千分之一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中有些甚至反弹回来。这种反常的散射现象令卢瑟福感到惊讶,尽管他之前对此有所推测。1925年,卢瑟福在演讲中回忆起这次实验,将其比喻为炮弹被反弹的惊人情景。

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盖革和马斯登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并以论文形式提交给英国皇家学会。他们得出结论,大多数α粒子能够直接穿过金箔,表明原子内部存在空隙,而极少数的α粒子被偏转或反弹,这暗示原子内存在一个带正电的小核。基于这些观察和计算,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即原子由带正电的小核和围绕其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类似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模型。

扩展资料

α粒子质量为6.64×10^-27kg。α粒子带正电荷,由两粒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两粒中性的中子组成,相等于一个氦原子核。由于带正电荷,它会受电磁场影响。在自然界内大部分的重元素(原子序数为82或以上)都会在衰变时释放它,例如铀和镭。由于α粒子的体积比较大,又带两个正电荷,很容易就可以电离其他物质。因此,它的能量亦散失得较快,穿透能力在众多电离辐射中是最弱的,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人类的皮肤或一张纸已能隔阻α粒子。其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