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的突然去世让本已混乱不堪的政局更是跌荡起伏。武宗的猝死让只会哄皇帝开心的太监慌了手脚。而更让他们坐立不安的 是,武宗竟然没有留下一个子嗣,他们只好向内阁大臣们请示善后事宜。此时杨廷和已68岁,梁储77岁,蒋冕68岁,毛纪79岁。他们好不容易才捱过武宗统 治时期,古稀之年的他们,可不想再放弃这次扭转明朝政局的可能性了。> > 杨廷和(1459-1529),蜀郡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是 一位属于神童式的人物。12岁中举人,成化十四年(1476),他19岁时考中进士,可谓是少年得志。此后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长期供职于翰林院,正德二 年(1507)入阁为阁臣,眼前的路一片光明。可惜天不遂人愿,武宗的荒淫无度、刘瑾等太监的横行,让杨廷和意图整顿国政的努力屡屡落空。心灰意冷的他几 次上书乞请退休,幸好武宗虽然胡闹,但仍知道杨廷和是难得的人材,一直予以挽留,才让杨廷和得到施展拳脚的时机。> > 面对武宗留下的烂摊 子,杨廷和等人异常冷静,首先确立了皇位的继承人。按照《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选定,阻止了张太后和太监们染指皇位继承的阴谋。紧接着,以 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不等新皇帝即位,便开始着手改革弊政。在武宗去世后的第三天,杨廷和便以遗诏的形式罢团营、革皇店,遣返贡使、番僧、进献的妇女等。同 时,又逮捕了被大臣深恶痛绝的江彬等人。最后拟订了新皇帝的继位诏,洋洋万余言,“凡先朝蠹政,厘剔殆尽。”在武宗死后直至朱厚到达京师之前,杨廷和利 用这37天的皇位空缺期,把他们能想到的政治理想全部付诸于实施,试图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迫使新皇帝接受。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朱厚本人的选择。> > 四月,朱厚一行从安陆赶到京郊时,却意外地被挡在了城外。原来,杨廷和等人要求朱厚按照皇太子礼,由东安门入文华殿,待百官三上笺劝进,再即帝位。 朱厚当即予以拒绝,以武宗遗诏为依据,声称自己是来当皇帝,而不是来当太子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争吵,实际上是朱厚不愿把自己的入即皇位说成杨廷和等人 拥戴所致。他要争取自己独立的权力空间。第一次君臣的交锋,以朱厚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他按照自己制定的路线,由大明门入宫,登上皇帝的宝座。> > 但是,刚刚品尝到最高权力滋味的杨廷和,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他继续对小皇帝施压,迫其就范。双方的矛盾逐渐趋于白热化。世宗即位后的第七天,他下令礼 部讨论其生父兴献王的地位问题。杨廷和等60多人主张,世宗应该按照过继的形式,称孝宗为父,兴献王为叔。养育自己十四年,而且仍在人世的母亲,竟然一瞬 间成为自己的叔母;而素昧平生的张太后,却成了自己的母亲,这让世宗怎么也想不通。于是世宗几次召见杨廷和,又是亲笔下达御批,又是派人到内阁商量,试图 通过说服的方式,和平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杨廷和毫不领情,态度十分强硬,拒绝了世宗提出的妥协或修改方案。初掌朝政的世宗也拿大臣没有办法,为了维系与 大臣的关系,他只能把问题搁置起来。双方一时僵持不下。> > 过了3个月,这种平衡被新进士张璁的上疏打破了。他公开支持世宗的主张,认为 尊本生父母为帝后、为父母是合情合理的。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出现后,其他一些官员也相继投入了皇帝的怀抱,附和世宗的说法。这些官员具有相同的特点,就 是地位较低,或为罢官、失职之人。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在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博弈中,投下了赌注。朝臣的分裂让世宗看到了希望,他抓住这一机会,步步进 逼,甚至以退位归藩为要挟。杨廷和等人只好让步了。嘉靖元年(1522)三月,世宗本生父母称兴献帝后,但不让加“皇”字。这次胜利,让投机官员看到了希 望,于是他们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杨廷和。有人提出杨廷和对世宗缺乏尊重,更有人说杨廷和在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时并不力争,如今却对“皇”、“考”这几 个字眼争论不休。这些批评无异于火上浇油,本已怨气满腹的世宗对杨廷和等人产生了敌视的情绪。> > 从嘉靖二年十一月至三年七月,张璁、桂 萼等人又先后提出在兴献帝后之前加“皇”字,以及取消“本生”二字的建议,将权力斗争进一步升级。杨廷和等人仍坚决地进行抵御,并把对世宗的批评进一步扩 大化。从他崇信道术,直至派太监去苏、杭五府提督织造,都统统地认为是弊政;并地劝世宗,应像孝宗那样做一个好皇帝。开始世宗还试图说服大臣,指 出织造是“累朝旧例”,到最后世宗干脆不理大臣的意见,径自派出太监了事。面对逐渐强大的皇权,杨廷和终于招架不住了。作为首辅,他虽然“召对面言不可者 三,封还御批者四,执奏三十余次”,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到了嘉靖三年二月,杨廷和致仕,离开了政坛。> > 杨廷和的致 仕,极大地削弱了朝臣的势力。此后,世宗致力于排除杨廷和一系的人员,大学士蒋冕、毛纪、礼部尚书汪俊、吏部尚书乔宇等先后被罢官。朝臣力量日趋瓦解,但 官僚体系并未因此而彻底崩溃。相反地,当朝元老下台后,一批年轻的官僚开始领导这场针对皇权的斗争。他们年轻气盛,视张璁、桂萼之流为无文无才、妄求富贵 的 *** 小人,采取了更为激烈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嘉靖三年七月,整个“大礼仪”问题达到 *** 。当时世宗趁着早朝的机会,宣布改称生父为皇考,孝宗 为皇伯考。在侍郎何孟春的带领下,朝臣们开始了 *** 活动。杨慎(杨廷和之子)大声疾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使节死义,正在今日!”摆出一副鱼死网破的决 斗架势。王元正则威胁、恐吓那些不愿参加 *** 的大臣:“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在这些年轻官僚的鼓动下,一共有220多名大臣跪在左顺门,大呼太祖、孝 宗的名字,声达深宫。世宗命令他们解散,也未见效果。到了中午,世宗终于忍无可忍,把为首的8人逮捕。但 *** 活动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大臣们大哭力 争,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结果世宗下令逮捕四品以下的官员134人,另有80多人等待定罪。最终八人被发配边疆充军,180多人被廷杖,其中因伤而死的达到 17人之多。此后朝臣再也组织不起对世宗有力的抗争了。面对皇帝的棍棒,大臣们仅有的铮铮铁骨也被打弯折了。> > “大礼仪”最终以世宗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为了几个字眼,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激烈冲突也暂告一段落,以杨廷和等朝臣的惨败而收场。虽然世宗笑到了最后,但这并不是他的胜利,而是所设计的政治格局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