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作者:黄庭坚
原文: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
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
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释:
1、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二十七字,两平韵,三仄韵。
2、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市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与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金络头:精美的马笼头,代指功名。
翻译: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
我独倚高楼,
和着竹笛,放声长歌。
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
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
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快畅饮不要留下,
酒味醇香依旧。
花在老人头上羞笑,
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作受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胜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仕诞》)。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这首词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
黄庭坚的诗
黄庭坚的诗
1、《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3、《望江东》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4、《卜算子》
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
试问得君多少怜,
管不解、多於恨。
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
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
5、《步蟾宫》
虫儿真个忒灵利。
恼乱得、道人眼起。
醉归来、恰似出桃源,
但目送、落花流水。
何妨随我归云际。
共作个、住山活计。
照清溪,匀粉面,插山花,
也须胜、风尘气味。
6、《采桑子》
城南城北看桃李,依倚年华。
杨柳藏鸦。又是无言颭落花。
春风一面长含笑,偷顾羞遮。
分付谁家。把酒花前试问他。
7、《采桑子》
荔枝滩上留千骑,桃李阴繁。
燕寝香残。画戟森森镇八蛮。
永康又得风流守,管领江山。
少讼多闲。烟霭楼台舞翠鬟。
8、《采桑子》
马湖来舞钗初赐,笳鼓声繁。
贤将开关。威竦西山八诏蛮。
南溪地逐名贤重,深锁群山。
燕喜公闲。一斛明珠两小鬟。
9、《采桑子》
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
度鬼门关。已拼儿童作楚蛮。
黄云苦竹啼归去,绕荔枝山。
蓬户身闲。歌板谁家教小鬟。
10、《采桑子》
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
深锁三关。不要樊姬与小蛮。
遥知风雨更阑夜,犹梦巫山。
浓丽清闲。晓镜新梳十二鬟。
11、《采桑子》
樱桃着子如红豆,不管春归。
闻道开时。蜂惹香须蝶惹衣。
楼台灯火明珠翠,酒恋歌迷。
醉玉东西。少个人人暖被携。
12、《采桑子》
宗盟有妓能歌舞,宜醉尊罍。
待约新醅。车上危坡尽要推。
西邻三弄争秋月,邀勒春回。
个里声催。铁树枝头花也开。
13、《丑奴儿/采桑子》
济楚好得些。憔悴损、都是因它。
那回得句闲言语,傍人尽道,
你管又还鬼那人唦。
得过口儿嘛。直勾得、风了自家。
是即好意也毒害,你还甜杀人了,
怎生申报孩儿。
14、《捣练子》
梅凋粉,柳摇金。微雨轻风敛陌尘。
厚约深盟何处诉,除非重见那人人。
15、《蝶恋花》
海角芳菲留不住。笔下风生,吹入青云去。
仙籍有名天赐与。致君事业安排取。
要识世间平坦路。
当使人人,各有安身处。
黑发便逢尧舜主。笑人白首耕南亩。
16、《定风波》
把酒花前欲问溪。问溪何事晚声悲。
名利往来人尽老。谁道。
溪声今古有休时。且共玉人斟玉醑。
休诉。笙歌一曲黛眉低。
情似长溪长不断。
君看。水声东去月轮西。
17、《河传》
心情老懒。对歌对舞,犹是当时眼。
巧笑靓妆,近我衰容华鬓。
似扶着、卖卜算。
思量好个当年见。
催酒催更,只怕归期短。
饮散灯稀,背锁落花深院。
好杀人、天不管。
18、《贺圣朝》
脱霜披茜初登第。名高得意。
樱桃荣宴玉墀游,领群仙行缀。
佳人何事轻相戏。道得之何济。
君家声誉古无双,且均平居二。
19、《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20、《浪淘沙》
忆昔谪巴蛮。荔子亲攀。
冰肌照映柘枝冠。
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
重入鬼门关。也似人间。
一双和叶插云鬟。
赖得清湘燕玉面,同倚阑干。
21、《青玉案》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
第四阳关云不度。
山胡新啭,子规言语。
正在人愁处。忧能损性休朝暮。
忆我当年醉时句。渡水穿云心已许。
暮年光景,小轩南浦。
同卷西山雨。
22、《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 望江东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
又还是秋将暮。
赏析:
这是黄庭坚因党祸迁徙至西南时,写下的一首抒情寄慨之作。语言平实而悲怨深沉,空灵浑成,是典型的北宋词面目。此词以长江为抒情纽带,于西头而望江东路,烟树相隔,无法看清,这是心理上的距离。此望原本是肉眼望不见的,故意进行强调,突出西南迁徙的无可奈何及东归无望的痛楚。不可望而托诸魂梦,翻出一意。梦不怕江拦,正是晏几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的另一种表述,可见望江东的决心与痴情。灯前写信,又是一种望江东的方式,但写了无数封书信,却无人传递,徒劳牵挂而已。于是想到托大雁传书,即使找到了雁,又逢秋暮,大雁南飞,不可能捎信去江东。百般无奈,庶几令人绝望。短短小令,四个层次,四个转折,由望而一气贯下,则有万般不可望处,此种陷入绝境的情形,非亲身经历不能道。妙在以客观和超然的笔调,曲折地记下心路历程,似淡实浓,似浅实深,妙在终未说破。
南乡子·宿州上元
苏轼 南乡子宿州上元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赏析】
这是作者描述在宿州(今属安徽)过元宵节所见繁华景象的小令。
上片开头两句写宿州人们在节日里雨中春游。潇潇春雨中,人们骑马乘车到郊外观赏春光。千骑,极言人马之多。试,有尝试、初始之意。意谓,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蛰居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按捺不住节日的欣喜之情,在这早春时节便争相出游了。第二句小雨如酥落便收的收字极为传神。干枯的土地一旦洒上小雨,即刻就吸收尽净,一个收字,把静物(土地)写活了。同时承接小雨如酥,可以想见春雨的绵软细微。
上片最后三句是作者的感受。游客如云,小雨如酥,已令人消魂。加上还有清润可口的美酒供作者开怀痛饮,此情此景,不禁叫人留连忘返。江东归老客,大约是用范蠡弃官归隐的典故,作者以此自况,暗含着作者厌倦仕途、向往人间清景的情愫。
下片写宿州的元宵夜景。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两句分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观。仰望天空,火炮礼花,腾空而起,如同迭相进发的团团星球。一个乱字,点出星火灿烂、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再看地上,青山如黛(青山如同是着了一抹淡青色的画眉),春水荡漾。山水的青翠之色让人感到就要滑落下来。翠欲流这是作者的一种审美联想。
以下三句是抒情。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两句,是极言宿州上元春日风光佳丽,胜似仙乡,而且比神仙居住的地方还要温煦可人。白云乡是用典。《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淮南,系路名,道名(宋时行政区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扬州,今属安徽。第一州,即指宿州。最后这几句,表面看是盛赞宿州,实则有双关意。白云乡也暗指朝廷所在的地方。这里流露了作者对在朝中被排挤、被冷落的伤感。言在此意在彼,是深有寄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