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本寂禅师语录-百科-春风百科
> 百科 > 列表
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时间:2024-12-23 16:43:10
答案

曹山本寂禅师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机锋,留下了丰富的禅宗语录。让我们通过几个经典问答,深入了解他的教诲。

(一) 无我与真性

纸衣道者来访,师问道:“你就是纸衣道者吗?”道者答:“不敢。”师问道:“纸衣之下的事理如何?”道者回答:“一袭衣裳才披在身上,万物皆如。”接着,师问:“纸衣下的作用又如何?”道者走近应诺,随即脱下。禅师借此指出,理解事物既要懂得舍弃,也要了解如何回归本源。道者问:“真性不借胞胎时如何?”师答:“这还未达到至高境界。”道者追问:“如何是妙境?”师答:“无须借助,即为妙。”

(二) 南泉问答

僧人询问南泉的姓氏,南泉回答说姓王。僧人接着问:“王也有家眷吗?”南泉以“四臣不昧”回应。僧人又问南泉的位置,南泉回答“玉殿苔生”。问禅师时,师答:“不居正位。”僧问来朝之事,师说“他不受礼”和“违则斩”。僧进一步探讨君臣关系,禅师答:“枢密不得旨。”这揭示了禅师对于权力与道义的独到见解。

(三) 无形之剑与尽知

僧人问无刃剑的含义,师答非淬炼而成,暗示其无形。即便不遇人,剑亦有其威。禅师通过问答,强调了无尽的领悟过程。最后,师示以诗句:“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四) 道的领悟与实证

香严禅师与石霜禅师的问答中,禅师通过“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揭示了道的内在连续性和彻底性。最后,禅师强调,道之真义在于领悟而非文字,且“闻者皆丧”,意味着只有真正体验者才能体会其深意。

(五) 生死两难与禅悟

僧人寻求医病,禅师却说“不医”,意在教导他超越生死困境。禅师的回答指向内心的自疗,使学人认识到求生求死皆非真道。

(六) 火光中的禅意

禅师在僧堂中以火光为例,引导僧人体验“不寒者”,暗示内在的温暖与智慧。火光虽熄,禅意犹存,明示修行之无处不在。

(七) 非心非佛与现实

对于“即心即佛”的疑问,禅师以兔角和牛角的比喻,教导人们理解无常和实相的真谛。

(八) 常在与难得

最后,禅师以“常在底人”和“常不在底人”分别象征常在与难得的境界,引导人们深入体悟生命的流动与永恒。

扩展资料

本寂(840~901),唐代禅僧。曹洞宗第二祖。又称耽章。泉州(福建)莆田人。俗姓黄。幼习儒学,十九岁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咸通年间(860~873),禅风兴盛,乃谒洞山良价。往来请益,密受宗旨。后住抚州(江西)曹山(旧名荷玉山,为思慕曹溪六祖惠能,遂改名曹山)。大扬宗风,并详说洞山五位旨诀,而为丛林的楷式。法席繁兴,学徒云集。天复元年(一说三年)示寂。世寿六十二。世称曹山本寂,敕谥“元证禅师”。嗣法门人有荷玉光慧、金峰从志、鹿门处真、育王弘通、曹山慧霞等。有《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二卷传世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