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癸丑,暮春之初,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执笔,字间流转,笔锋轻转,墨色交融。字形或扁或长,或浓或淡,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岁在癸丑","癸"写得扁平,"丑"字与"在"字接合,是时光流转的微妙印记;"有崇山峻岭","崇山"漏笔,补写在旁,是书者不经意间的心绪流露。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笔下,字形流畅,仿佛引领读者一同游历于清风明月之间,感受天地万物的和谐与美丽。
然而,情绪的转折悄然降临。人与人之间的相会,转瞬即逝,或在室内低语,或在野外放纵。即使在欣悦之时,也难免沉醉,不知老之将至。但当兴趣消退,情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迁移,感慨随之而来。往昔的欢欣,转瞬成为过去,令人难以释怀。生命之长短随自然变化而终将消逝,死生大事,痛哉!
王羲之感慨于古人兴感之由,难以释怀。他深知一死生为虚幻,齐彭殇为妄作。历史的长河中,今人看古人,古人看今人,皆感悲痛。因此,他列叙时人,记录所感,以期后人能感同身受。
兰亭雅集之后一年,上巳再次到来,王羲之重游兰亭,展开《兰亭序》,临写数十遍,但再无法找回当初的韵味。六天后,王羲之辞官而去,舍宅为寺,悄然归隐,留下一段关于生命、艺术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兰亭集序》流传至今,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对生命、时光与自然深刻感悟的永恒印记。后世之人,或为书法之魅力,或为文笔之精妙,或为思想之深邃,皆能从中得到启迪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