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德国出生,其理性严谨的德意志民族特性使他轻易地从众多建筑大师中脱颖而出。如同他的众多玻璃与钢结构作品,透过表象,我们轻易地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遗产。
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亚琛的一个石匠家庭。鲜为人知的是,一位现代建筑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踏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的最初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亚琛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无论是在柏林的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当学徒,还是在彼得·贝伦斯手下做一名绘图员,或者是在柏林开办他自己的事务所,这些经历使他逐步投身于二十世纪的重大变革中,并最终形成了一套贯穿二十世纪的建筑思想体系。至今,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密斯风格追随者仍在引申和发展这套理论。
密斯给我的最初印象来自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之风,让我从满眼繁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短暂的建筑物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释,是这位从德国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的经典写照。
“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在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也能找到。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满幅的笔墨,而是在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密斯说出这句话时,没有东方人的悠闲与恬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少”并非空白,而是精简;“多”并非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在巴塞罗那的德国馆这个例子中,没有任何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之物,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建筑拥有者的思想限制。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统一的象征。只有当新的结构技术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密斯无疑是这样的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基于这样的环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室内装饰到家具,都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我们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找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总之,现在它影响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年了。
“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词汇。我相信在密斯设计了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后,欧洲建筑界的震动是多么巨大。的确,对于那些从学院里走出来的,从水输秩开始的建筑师,对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种西方古建筑流派对建筑学的定义和限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有趣的是,在西方,这是种全新的东西,而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古代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园林工匠已经知道并精通了流动空间的创造和应用,并且那本很著名的《园治将其理论化了。“步易景移”,“虚实互生”,苏州那些名著中外的园林就是中国造园者们千百年思想的总结,方寸之地中的千山万水就是他们对流通空间出神入化的理解与应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文人对这种空间的理解与密斯凡德罗多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