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孟达与刘封不合,同时害怕刘备怪罪不救援关羽,于是叛变,投降曹魏。他在投奔曹魏后,受到魏文帝曹丕重用,与夏侯尚、徐晃攻打上庸三郡。孟达还给曾经的朋友刘封写信劝降,遭到拒绝,于是收买申耽、申仪两兄弟。刘封因此战败,狼狈逃回成都。
刘封回到成都,见到“义父”刘备后,不但没有得到安慰,反而受到一系列指责,指责他欺凌副将孟达,并且不救援关羽。军师诸葛亮更狠,劝说刘备借机除掉刘封,以除后患。刘备对军师诸葛亮的话言听计从,于是不顾多年“父子之情”,赐刘封自尽。刘封非常悲哀,甘愿认刘备为“义父”,为义父南征北战,流血牺牲,遇到的待遇却是自尽。刘封自尽后,刘备还假装哭得非常伤心。
《三国志·刘封传》中相关记载如下: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那么,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刘备赐死骁勇善战的刘封呢?他的真实想法到底是啥?
诸葛亮给出的表面原因,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在刘备死后,威胁到刘禅统治,很难驾驭,于是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
从表面上原因看,诸葛亮一心为蜀汉着想,为刘禅着想,为刘禅除掉潜在威胁刘封。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荆州长沙郡一户刘姓人家的外甥。汝南之战刘备被曹操击败之后,来到荆州投奔刘表。当时刘备已经年近半百,却没有儿子,不得不考虑收养义子,作为继承人。他看中了刘封,于是收其为义子。
因此,刘备和曹操收养的曹真、秦朗、何晏三个义子情况不一样,他是按照继承人的标准收养的,也对刘封寄予厚望。
但是过了不到几年,甘夫人给刘备生了一个亲生儿子刘禅,这时刘封的处境就很尴尬了。他从拥有继承权的“世子”身份,突然降为普通义子,谁也接受不了。
刘备不忍除掉刘封,但是诸葛亮、关羽等人却为此担忧,害怕刘备百年之后,刘封威胁到刘禅的宝座。关羽曾说过刘封的坏话,认为刘封没有资格继承刘备基业,诸葛亮也是这样考虑的,在刘封丢失上庸三郡之后,趁机劝说刘备除掉刘封。
这只是诸葛亮除掉刘封的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也是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他没说出来。那么诸葛亮力劝刘备除掉刘封的深层次原因(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呢?
深层次原因,很可能是诸葛亮自己为了独揽大权,而除掉刘封的。
蜀汉建立的第一批元老,可能影响诸葛亮掌握大权的大概有关羽、张飞、庞统、法正、刘封五人。关羽于219年襄樊之战失利,败走麦城,战死沙场,庞统早在214年攻打雒城的时候,被飞箭射中,不幸战死,法正很快病死,张飞是一个武夫,不足为虑。
其他几人虽然地位不低,但是对诸葛亮造不成太大影响。如马超刚刚投奔刘备,还没得到刘备完全信任,地位尊崇,却无实权,许靖也是一样的道理。赵云主要负责刘备的安保工作,不足为虑,黄忠年迈,活不了多久。
因此,能够威胁诸葛亮掌权的只有刘封。刘封名义上是刘备的干儿子,算蜀汉的半个主人。他还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文武双全,比刘备的亲生儿子刘禅强多了。
有人说,诸葛亮是一个大忠臣,没有为了一己私利除掉刘封的想法。不否认诸葛亮是一个大忠臣,但是同时他还是一个大权臣。权臣指的是权力占有欲极高,并大权在握,权力几乎超过皇帝的大臣。权臣也有好坏之分,如曹操、董卓、司马懿就是坏权臣,而诸葛亮是好的权臣。
诸葛亮大权在握,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了复兴汉室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此,不惜除掉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刘封活到后期,多半会制衡诸葛亮,分割诸葛亮的权力。以此推断,诸葛亮能废掉绊脚石李严,也就能除掉刘封。
公元220年,孟达与刘封不合,同时害怕刘备怪罪不救援关羽,于是叛变,投降曹魏。他在投奔曹魏后,受到魏文帝曹丕重用,与夏侯尚、徐晃攻打上庸三郡。孟达还给曾经的朋友刘封写信劝降,遭到拒绝,于是收买申耽、申仪两兄弟。刘封因此战败,狼狈逃回成都。
刘封回到成都,见到“义父”刘备后,不但没有得到安慰,反而受到一系列指责,指责他欺凌副将孟达,并且不救援关羽。军师诸葛亮更狠,劝说刘备借机除掉刘封,以除后患。刘备对军师诸葛亮的话言听计从,于是不顾多年“父子之情”,赐刘封自尽。刘封非常悲哀,甘愿认刘备为“义父”,为义父南征北战,流血牺牲,遇到的待遇却是自尽。刘封自尽后,刘备还假装哭得非常伤心。
《三国志·刘封传》中相关记载如下: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那么,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刘备赐死骁勇善战的刘封呢?他的真实想法到底是啥?
诸葛亮给出的表面原因,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在刘备死后,威胁到刘禅统治,很难驾驭,于是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
从表面上原因看,诸葛亮一心为蜀汉着想,为刘禅着想,为刘禅除掉潜在威胁刘封。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荆州长沙郡一户刘姓人家的外甥。汝南之战刘备被曹操击败之后,来到荆州投奔刘表。当时刘备已经年近半百,却没有儿子,不得不考虑收养义子,作为继承人。他看中了刘封,于是收其为义子。
因此,刘备和曹操收养的曹真、秦朗、何晏三个义子情况不一样,他是按照继承人的标准收养的,也对刘封寄予厚望。
但是过了不到几年,甘夫人给刘备生了一个亲生儿子刘禅,这时刘封的处境就很尴尬了。他从拥有继承权的“世子”身份,突然降为普通义子,谁也接受不了。
刘备不忍除掉刘封,但是诸葛亮、关羽等人却为此担忧,害怕刘备百年之后,刘封威胁到刘禅的宝座。关羽曾说过刘封的坏话,认为刘封没有资格继承刘备基业,诸葛亮也是这样考虑的,在刘封丢失上庸三郡之后,趁机劝说刘备除掉刘封。
这只是诸葛亮除掉刘封的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也是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他没说出来。那么诸葛亮力劝刘备除掉刘封的深层次原因(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呢?
深层次原因,很可能是诸葛亮自己为了独揽大权,而除掉刘封的。
蜀汉建立的第一批元老,可能影响诸葛亮掌握大权的大概有关羽、张飞、庞统、法正、刘封五人。关羽于219年襄樊之战失利,败走麦城,战死沙场,庞统早在214年攻打雒城的时候,被飞箭射中,不幸战死,法正很快病死,张飞是一个武夫,不足为虑。
其他几人虽然地位不低,但是对诸葛亮造不成太大影响。如马超刚刚投奔刘备,还没得到刘备完全信任,地位尊崇,却无实权,许靖也是一样的道理。赵云主要负责刘备的安保工作,不足为虑,黄忠年迈,活不了多久。
因此,能够威胁诸葛亮掌权的只有刘封。刘封名义上是刘备的干儿子,算蜀汉的半个主人。他还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文武双全,比刘备的亲生儿子刘禅强多了。
有人说,诸葛亮是一个大忠臣,没有为了一己私利除掉刘封的想法。不否认诸葛亮是一个大忠臣,但是同时他还是一个大权臣。权臣指的是权力占有欲极高,并大权在握,权力几乎超过皇帝的大臣。权臣也有好坏之分,如曹操、董卓、司马懿就是坏权臣,而诸葛亮是好的权臣。
诸葛亮大权在握,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了复兴汉室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此,不惜除掉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刘封活到后期,多半会制衡诸葛亮,分割诸葛亮的权力。以此推断,诸葛亮能废掉绊脚石李严,也就能除掉刘封。
据说相声中最出名的那一段贯口《报菜名》,原本讲的就是满汉全席“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
那么问题来了,满汉全席到底是个什么席?
一、 满汉全席形成的社会基础
起初,满人的宴席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露天野外,铺以兽皮,席地而餐,有点现在三五个年轻人去野餐的意思。《满文档案》里就有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
哪怕是皇帝设宴,也不过是十几张桌子,大家用刀解牛、羊、猪等兽类之肉食用。
等到满清的宴席文化有所发展的时候,已经是清军入关之后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清菜在原本满族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原菜的特色,发展成了特殊的清宫菜。
天命七年,努尔哈赤下过一道谕旨,“满汉等合居一处,同住同食同耕。若满洲人欺索汉人故违此谕,则汉人可扭而告之执法之官;而汉人亦不准因降此谕任意诬诳满洲人,因尔等同为一帝之民故耳。”
他的这些政策使得民间的满汉交往氛围大致趋向友好,为满汉之间的饮食习俗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就为满汉饮食文化之间的互通有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满汉全席的雏形,要追溯到满清入关之后,当时满清仿照汉制,设立专门掌管饮食的机构,使得清宫菜渐渐发展起来,当时光禄寺举办的各种宴席,已经有了满席和汉席的区别了。
从《光禄寺则例》记载来看,满席分六等,其中一等满席每桌用银八两,往往用于帝后死后的随宴。四等席每桌用银四两四钱,主要用于元旦等大型节日的宴席。六等席每桌用银二两二分,主要用于赐宴。汉席则分一二三及上席和中席五类,主要用于文武会试出帷宴等场面。
满汉全席的雏形就是如此。
二、 满汉全席的起因
满汉全席具体的形成,能够追溯到乾隆时期,这和乾隆本人颇好口舌之欲有很大的关系,在一些史书中就能找到有关乾隆曾经四处寻找美食的记载。
譬如说《啸亭续录·本朝富民》就有记载“怀柔郝氏,膏腴万顷,纯庙(乾隆)尝驻跸其家,进奉上方水陆珍错百余品,王公近侍及舆抬奴隶,皆供食馔,一日之餐,费至十余万。”
此外,乾隆各处巡查时,各个地方官逢迎上意,准备的非常之豪华。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之中,就有对满汉全席最早的食单记载,“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第一份,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汇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汇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 …第五分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所谓“满汉席”也。”
这就是最早的关于“满汉全席”的明确记载。
在乾隆时期,由于上行下效的缘故,大操大办可谓是非常常见,当时出于礼节考量,往往满官宴汉官,操办汉宴,汉官宴满官,操办满宴。时人议论,以为“忘本”之举。于是,当时的官员就将满宴和汉宴结合起来,表示满汉不分彼此。这种宴请的风气流传到民间,就变成了满汉全席。
总的来说,满汉全席的形式大致成型于乾隆时期,与官场宴请的风气息息相关。
三、 满汉全席的样式
1. 蒙古亲藩宴
所谓的蒙古亲藩宴,指的是清朝皇帝为了招待与满清皇室联姻的蒙古贵族所设的一种御宴,一般开设于正大光明殿,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并由满清的一、二品大员作陪,同时这也是满汉全席中第一宴。,为表亲近,甚至对宴会上的食物都过分亲近,“年班蒙古亲王等入京,值颁赏食物,必携之去,曰带福还家。若无器皿,则以外褂兜之,平金绣蟒,往往汤汁所沾需,淋漓尽,无所惜也”,菜品二十四类,为宴中第一。
2. 廷臣宴
所谓的廷臣宴,指的是皇帝用于表彰和拉拢大臣中卓有能力者的一种,廷臣宴的举办时间是每年上元后一日,也就是正月十六日举行,参加者为皇帝亲点的大学士以及九卿当中有功勋者,当然,蒙古王公愿意,也可以一同参加,共有菜品十八种,材料从天上到地下,从水中到陆地,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3. 万寿宴
所谓万寿,有两种说法,其一据说指参加的一百多位老人的年龄,其总和即为万岁,故称“万寿宴” ,另一种说法则是万寿宴的举办其时间在于皇帝皇后的生辰,万岁爷过生日,故而是万寿宴。
届时,后妃王公,文武百官都会前来参加,据说,慈禧六十岁的万寿宴,耗费银两一千万两。
4. 千叟宴
千叟宴,应该是知名度较高的一种皇家了,这种,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凡年六十有五,即可参与千叟宴,享受皇家宴会的感受,康熙首次举办的千叟宴,其参加者就高达数千人,几乎都是耄耋老人,而且在当时的社会上,很是掀起了一阵尊老重孝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