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当时隶属于扬州,是皋陶后裔的封地。春秋时期,铜锣湖地区曾是六属国之一,随着楚国的崛起,六国被灭后设置了灊邑,最初的故城位于下埠口,后来迁移到南冈,距离现在的下符桥镇东约200步处。
秦朝时期,霍山县归属九江郡。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霍山属于衡山国,此后历经数次改属,包括淮南国和衡山郡。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衡山国改为衡山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了灊县,最初的治所在今城关镇上元街或可能是古城畈,隶属于庐江郡。
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部分区域被划出设立开化县,归属于庐江郡。梁武帝时期,霍山县被划分为霍州和岳安县,同时设置了北沛郡新蔡县。北齐时期,霍州被废除,恢复为岳安县。陈文帝和宣帝时期,霍山县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最终在隋朝初期归属庐州和庐江郡。
唐朝时期,霍山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如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霍州并改淠水县为开化县,太宗贞观年间废州并入霍山。县名曾更改为武昌县、盛唐县,最后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再次设霍山县。五代十国时期,霍山归属忠正军寿州,历经南唐和后周,直至宋朝,归属淮南道寿州。
进入元朝,霍山降为六安县故埠镇,后归属庐州路。明清两代,霍山经历了巡检司的设立和行政区划的变动,最终在民国时期直属安徽省。1949年,霍山县城解放,成立了民主政府,接受中共皖西工作委员会领导,随着历史发展,霍山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直至现代。
霍山东北方向15公里处的复览山,原名复南山,以其与汉武帝重游南岳的故事而闻名,海拔392米,山顶有古寺遗址,但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仅剩大门楼保存有“龙泉禅林”和“汉帝重游”的石刻和砖刻遗迹。
扩展资料
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6.5万,辖16个乡镇、130个村、15个社区,属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条件和典型的森林小气候特征。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5.01%,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药材、茶叶、蚕桑、毛竹、水电、板栗、森林等自然资源,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霍山县于2024年被评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