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动画学院代码为13607。学校共有12个学院及36个本科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涵盖艺术学、文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五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动漫游、设计、影视、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文商管理与品牌营销、民用航空共六大专业集群。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介绍
吉林动画学院,简称“吉动”,创建于2000年6月,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一所以动漫游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艺术院校,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动漫游戏人才的高等学府,是亚洲最大的国家级动漫教学研究机构,规模属全球最大的单体动画学院,被誉为“中国动漫游戏人才的摇篮”。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在长春设有高新、净月和双阳3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80.2万平方米;高新校区占地面积2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净月校区正在规划建设中,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双阳校区正在规划建设中,占地面积27.9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建校背景
中国动漫的发展起步较早,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制作动画,前后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22年-1975年的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1976年-1999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进入2000年以后的原创发展期。
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政策对中国动漫产业大力扶植,原创动漫产业重新兴盛起来,并持续快速发展,动画行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人才,迫切需要专门培养动漫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由此吉林动画学院应运而生。
历史发展
2000年06月14日,由吉林教育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吉林艺术学院合作,创办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建校初期地址为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平泉路39号。
2004年01月08日,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校省属独立学院。
2004年09月06日,学校开设游戏设计、游戏软件开发等专业方向。
2004年12月06日,学校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2005年03月25日,学校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全国较早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
2005年05月27日,学校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2007年07月16日,吉林省政府批准将“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设立在学校。
2008年09月28日,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更名为吉林动画学院。标志中国动画史上第一所单体独立的动画专业教育高等院校诞生,也是全国2756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动画学院,规模属全球最大单体动画学院。
2024年12月09日,学校产业公司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24年04月30日,学校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单位。
2013年07月10日,学校被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成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主考院校。
2013年09月16日,学校成为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批指委院校单位。
2024年10月17日,学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24年06月24日,学校被教育部评选为“202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4年12月11日,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评选为“吉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24年03月11日,学校增设漫画专业,是全国首开漫画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
2024年05月11日,学校收购法国里昂航空学校。
2024年07月21日,学校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24年11月01日,学校产业园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被评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双创示范点”。
2024年07月06日,学校被教育部评选为“2024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4年07月22日,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评选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
2024年03月05日,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评选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
2024年06月29日,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评选为“吉林省首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动画产业学院)”。
院系专业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下设10个专业学院,分别为动画艺术学院、动画产业学院、漫画学院、游戏学院、设计与产品学院、电影学院、电影技术学院、文化产业商学院、虚拟现实学院、民航学院,开设35个本科专业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形成以动漫游类专业为龙头,其它艺术类专业为主体,文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建设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省级“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1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B类“1个。
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设计艺术学。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B类”:设计学。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教师总数939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669人,自有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及具备行业背景教师363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0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92人。教育部动画与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吉林省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吉林省高校教师发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级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6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优秀教师2人、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长春工匠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另有国内外客座教授、特聘教授591人,其中国外及港、澳、台教授426人。
教学建设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教学、科研、产业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实践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优秀课19门,省级精品课6门,吉林省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3个;出版教材19部,获省级优秀教材奖5部。
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画。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动画、数字媒体艺术。
吉林省特色专业: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吉林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
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动画、漫画、环境设计、数字媒体技术。
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环境设计。
教学成果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承担省级教研课题26项,获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19项,发表教研论文94篇,获省级教育科研论文类成果奖1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2024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在2024年至2024年共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27项,其中国家级大创项目207项,省级大创项目220项。
科研平台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科研所(中心、基地、室)13个,其中省级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特色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等教育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
省级合作示范基地:吉林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动画技术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游戏与互动媒体技术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数字动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特色研究基地:吉林动漫文化研究基地。
省级高等教育研究基地:学研产一体化教育研究基地。
省级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可视媒体与增强现实技术重点实验室、游戏研究实验室、3D交互技术实验室。
省级重大需求协同中心: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动画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吉林动画学院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力行职业发展学院。
创作成果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艺术基金、吉林省科技厅“双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吉林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15项;完成动画电影8部、短片创作141部、大型网络游戏2款,发表科研论文295篇,参与并完成动漫游戏类地方标准11项、专利授权9项,获软件著作权18件,并取得了百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性成果,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3项。
学术交流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与29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50所高校及相关产业公司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承办由国家文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等主办的“中国吉林国际动漫游戏论坛”、“2024中国文化产业峰会”、“2024中法文化之春开幕式”、“中美漫画高峰论坛”等国际性论坛40次,先后举办和承办了“中韩女性平面设计师交流展”、“‘雪狼杯’动画作品大赛”等47多次国际性展赛,参展参赛作品近13000部。国际性学术论坛、分论坛、学术活动月,共举办学术报告500余场;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外国驻华大使、公使、参赞、总领事等1000余人来校交流、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