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概述: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
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适于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如遇干旱,每亩每次灌水15~20吨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马铃薯一般在亩产1330~1650千克的情况下约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钾9.3~15.3千克。马铃薯虽能适应多种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机质的(pH5.5~6.0)黑土最为理想。密度每亩保苗不能少于4000株。
“马铃薯,因其外形酷似马铃而得名。”这是农业专家说的。
据说400多年前,马铃薯传入中国。
人们总是习惯用熟悉的东西解释不熟悉的东西。因此,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结合自己认识的DD,给它起了不同的俗称:
在北方,叫“土豆”,不知是不是想说它是埋在“土”里的大“豆”,它们的营养倒是差不多;
在山西等地叫“山药蛋”,呵呵,偶理解他们是觉得这玩意儿跟山药差不多,都是长在地下的,山药是长的,马铃薯是圆的,所以叫它“山药蛋”;
在南方叫“洋芋”。南方有芋头,也是长在地下,马铃薯是外来户,所以叫它“洋芋”了……
总之,不管是叫马铃薯、土豆、山药蛋、洋芋,都说明“薯”、“豆”、“山药”、“芋”都比这个家伙来得早。
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十六世纪被西班牙人带入欧洲,但欧洲人一直不太喜欢它,尤其以法国人为甚。
土豆长期被视为穷人的蔬菜。达官贵人不屑于吃它,但也承认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廉价食品,可以用来喂饱军队里的士兵,还可以在饥荒到来时填饱老百姓的肚子。
到了19世纪,梵·高在他那幅著名油画《吃土豆的人》中描绘的仍是一幅土豆消费者的凄惨景象:在阴暗的矿工宿舍里,面带菜色的一家人忧伤地吃着土豆。
直到近几年,人们才发现和重视土豆。 1999年9月14日,(瞧人家选的这个日子,呵呵,命里注定呀偶就是土豆)在巴黎医疗教学中心体育营养学家帕特里克·萨巴蒂耶博士的主持下,专门为土豆举办了一次关于其特殊营养价值的特别研讨会。
土豆确实不愧为蔬菜中的“一宝”。它每100克中含有的热量不足90千卡,比米饭和面食中的热量都少,特别是远远低于面包的热量,而且它含有相当于其自身重量2%的蛋白质,其主要氨基酸的含量几乎与鸡蛋相等。它还富含镁、钾、铁等矿物质,其中钾的含量比香蕉还高。它的维生素含量也很高,不光有维生素B1、B3、B6,还有能抗坏血病的维生素C,是减肥者最理想的食物。
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已是定论,但具体土豆发源于哪个国家,却有不同的说法。最近,智利和秘鲁就为争当土豆的原产地而闹得不亦乐乎,这两个国家都宣称土豆发源于本国。由于双方争执不下,秘鲁还威胁要将此问题提交到联合国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