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很多人看过《阿凡达》了,各种评论层出不穷,我就不添乱了。不过看了《阿凡达》之后,很难忍住不唠叨点什么。下面是想哪儿说哪儿的观后感。
《阿凡达》的中文译名,虽然据说是卡梅隆亲自定的,但我还是想说,这个中文译名真的很难听,不如之前的《天神下凡》或《神之化身》有气势。哪怕是那个最平淡的《化身》,都比这个类似“阿凡提”的名字好听。
我只看了IMAX版的《阿凡达》,但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阿凡达》其实还是一部很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看什么版本都无所谓,它都是一部足够好的电影。只是对于3D版本来说,它的观影感受无疑是更好的。
而看3D+IMAX版本,则是一种“奢侈”的观影体验——并不是内地贵到离谱的电影票价,而是资源的稀缺性所导致的。此次内地只有11家IMAX影院放映《阿凡达》,结果直接就导致了IMAX影院的一票难求。这种人为的资源稀缺,又进一步加剧了IMAX影院的火爆,我就听说北京的三家IMAX影院夸张到提前三天就卖完了预售票。
对于电影消费来说,这其实是很少见的一个现象。电影消费的一大特点,就是无论你拍电影花了多少钱,电影票价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并不会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而《阿凡达》则改变了这个电影行业长期以来的规律——因为IMAX影院可以带来更好的观影感受,所以很多观众宁可忍耐、等待,也要排队看IMAX版本。而IMAX银幕的稀缺,就直接导致了观众被迫要接受一种“等级消费”。
这可能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达》给电影行业带来的第一个冲击。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IMAX版《阿凡达》,虽然号称是胶片版,但不知道为什么,电影画面并没有投满整个银幕,而是上下左右都有黑边,可能只利用了银幕面积的80%左右。考虑到这样一个现实,我现在不想再继续推荐博物馆的胶片版本IMAX了,因为这和数字IMAX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了。特别是北京近日的大雪,让博物馆的交通条件实在很恶劣,除非你认为那里相对低廉的票价可以让你觉得值回路上的折腾。
看IMAX版《阿凡达》,因为戴的是偏振眼镜,所以眼镜片必须要和银幕光轴保持垂直,否则会出现重影。也就是说,你看电影的时候,脖子不能歪,必要一直保持端正姿势。考虑到《阿凡达》的片长(160分钟),看完后脖子有点辛苦。
从立体电影的观感来说,《阿凡达》的立体效果确实是革命性的。不算那些立体动画电影,3D+IMAX版我之前只看过《国际空间站》,那是IMAX立体摄影机实地拍摄的纪录电影。作为一部大量应用CG合成的立体电影,《阿凡达》的立体效果已经和《国际空间站》是一样的了。
但是《阿凡达》作为一部原声对白,中文字幕的电影,中文字幕出现的位置非常古怪,它是在立体画面的中间层出现的(而原片的英文字幕就是出现在最前面),
观众需要频繁地调整自己的视线焦点,时间一长有些不习惯看字幕的观众很难不头晕。我的建议是要么飞快地瞟一眼字幕,知道大致意思后,然后再飞快地让视线焦点跟随画面焦点;要么是干脆不理会中文字幕,因为对白不算复杂,而且中文字幕翻译的错漏也很多。
听到很多人对《阿凡达》的故事有抱怨。《阿凡达》的故事你可以说它是老套的,但绝对不简单。作为好莱坞传统电影叙事技巧的典型体现,《阿凡达》的故事即使放在上世纪80年代,也是商业电影里的中上水准(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我认为现代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故事水准在下降。)。考虑到卡梅隆宣称自己早在15年前就完成了这个故事,所以我想它显得有些老套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本片技术水准的崇拜,就去贬低这个故事的水准。
具体的等我看完第二遍再详细说吧。
有很多中国电影人看完《阿凡达》之后很沮丧,觉得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会让未来的中国电影在市场上“完败”。我个人虽然也觉得这种电影技术上的差距非常巨大,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未来就没有机会了。
让电影摆脱杂耍层面进入艺术范畴的,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更重要的是“故事的艺术”。无论多么眩目的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作为本体,它都不能被称为是一部“好电影”。而如何讲一个好故事,我们虽然和好莱坞也有技术上的差距,但这种差距还没有大到不可追赶的地步。
《阿凡达》虽然很震撼,但它在市场行为上来说还是一个特例,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它还很难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这部电影制作成本3亿美元,算上宣发费用成本有5亿美元,这种量级的电影,不敢说十年才有一部,但也不是每年都会遇上的。
而且,《阿凡达》这种电影,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欧美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和美国同种同源的欧洲电影都没哀嚎一片,作为和欧美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还是有机会的。观众去看电影,并不都是冲着视觉奇观和感官刺激去的,他们更多的是想让自己从电影中得到感动。还是那句话,在同等质量下,中国人还是一定喜欢看中国电影,因为那是中国人自己的情感。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目前还是我们可以抵挡好莱坞电影的堡垒。但是能守多久,就看我们自己争气不争气了。如果中国电影人自己先从心态上怂了,那我就啥都没说。
可可西里:
如今,在安静祥和而圣洁的西藏,藏羚羊已成为一种符号。然而他们的生存史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与之共生的还有无私无畏可亲可敬的可可西里巡山队。我们无法忘记那个黑色年代留下的印记,诚所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充满杀戮但留下永恒印记的时光:
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藏羚羊的消费剧增,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藏羚羊的灭顶之灾——在短短的几年之间他们的数量由一百万只锐减至不足一万只。然而当时的政府的保护意识极其的薄弱,在藏羚羊濒危告急之时虔诚的藏族人民完全自发的组成了可可西里巡山队,然而它的诞生源与民间,他们没有编制,然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的羊不能灭,我们的符号不能丢。就为了这个信念,他们与狩猎者展开了一常旷日持久而又艰苦异常的斗争,他们在浩瀚无边的可可西里第一次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脚印,但也许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脚印。在那个不毛之地他们面对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到处是风沙乱石,可他们的后面是正在遭受屠戮的濒危的藏羚羊啊!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坚持到底。为此他们不断的奋斗着,付出着,甚至是不知何时何地的牺牲,但他们也有亲人也有家啊。然而他们把藏羚羊当成是更亲的亲人,把可可西里当成是更大的家,因此无论在多么艰苦多么寂寞的巡山途中他门的信念从未泯灭,他们的意志依旧坚定,他们的目标依然鲜明。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羚羊,在他们眼中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生灵啊。可是他们缺钱,缺人,缺装备他们的步枪在面对冲锋枪的扫射时是何等的力不从心,但他们没办法啊,他们只有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藏羚羊更少的牺牲,这是多么一种难耐的无奈啊,他们的局面和当时我们英勇的八路军打天下时的小米加步枪对抗日军有着同样的意义,因此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也是最可敬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从生命上升至生灵意义上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辉,他们同样也体现了我们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共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他们是在那个黑色的年代啊,他们的处境是那样的无法言语,他们中有一人在漫无边际的荒野孤身生活了三年,那可是几乎与世隔绝的三年啊!当他们面对流沙侵蚀时他们身旁却空无一人,当他们面对肆虐的狂风暴雪的境遇急待救援时,他们的救援物资却因他们的同伴因遇流沙牺牲而搁浅,当他们经过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苦跋涉赶上狩猎者时,他们却只有被包围的份,他们死不瞑目啊,因为他们的身后是自己的年迈的父母,可爱的孩子,温暖的家庭和正在一只只正在不断倒下的藏羚羊啊!
最后当我们看到可恶的刽子手遭到惩罚,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成立时,我们落泪了,我们哭了,我们失声的哭了,因为我们可以仰天长啸:伟大的巡山队员们安息吧,你们的愿望实现了,我们的藏羚羊有家了!在电影落下帷幕之时我想起一首诗:
当夕阳离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悲壮/当河水远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向往/在最危机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挺起胸膛/像熊熊的篝火把寒夜照亮/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耸起脊梁/用生命和热血把祖国的命运承当/昆仑峰相连着黄河涌大浪/中华民族五千年气概何等辉煌!
向伟大的可可西里巡山队致敬!
后天:
电影《后天》结尾,山姆和其他几个幸存者等到了前来营救他的爸爸杰克。纽约劫后余生的人们等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一个光明的结尾,一个抚慰人心灵的结尾,一个人们期待得到的结尾。像无数部好莱坞灾难大片一样,《后天》总算让我们吐出一口气,带着心有余悸的心满意足走出电影院。
看到这里,相信有人也会像我一样,悲观地在心里默念:山姆等到了杰克,但是谁来拯救我们的未来?
对资深影迷来说,会习惯性地挑剔拷贝的质量;会嘲笑冻裂楼体的严寒竟然像追踪猎物的猛兽一般,在炉火前停步不前;会诧异科考探险者居然能够把脸单独暴露在冰冻的天气下而若无其事。苛求真实在这里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这个光明的尾巴无非是一个象征。包括杰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们,都无非是象征。象征着人类的理智,象征着人类的未来,象征人类的短视和反省。理智让我们对灾难保持警觉,未来命悬一线,而短视使我们对灾难毫无戒备并且自食苦果。
在好莱坞大片里,每当地球和人类灾难临头,不管是彗星撞地球,还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袭击,总会有一个凡人英雄,凭着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运气,拯救人类于生死边缘。《后天》里没有“救世主”,在巨大灾难面前,谁也不能充当英雄,但却不乏智者和勇士,杰克就是这样一个主角。还有英国科学家莱逊。他们预见到了人类即将遭遇的悲剧性结局。在灾难片里,英雄常常是这样一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在平时与“英雄”和“勇气”毫不沾边,比如杰克,一个古气候学家。而现实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谁会知道一个叫钟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医生?
自从“9·11”以后,美国的电影更加关心现实,也更加富于批判精神。《大象》如是,《华氏911》如是,《后天》亦复如是。批判现实主义正在成为新的主旋律。《华氏911》将矛头毫不留情地直指布什政府,剥下他的外衣给世界人民看。《后天》同样以灾难预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国政府的政策取向。影片结尾,幡然醒悟的继任总结,向全世界公开忏悔,反省了过去的环境政策,感谢“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收留”了美国难民。这毫无疑问是针对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讽,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极端的方式所给出的一个善意劝谏。
电影的主旨是提请每个人:关心我们的未来!片名“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无疑是一个警示——别以为灾难离我们很远,它就在眼前。
山姆得到了来自父亲的承诺,父亲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弃自己的儿子不顾。可是,谁能给我们的后代以承诺,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科幻小说和电影往往有着惊人的预见力,后世的现实往往就是曾经的想像。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创造最初总是植根于想像之中。登月、飞天曾经存在于遥远的传说中,今天的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当初也只存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中。谁敢说,《终结者》和《黑客帝国》只存在于电影中?谁敢说《28天》《28周》永远不会出现?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