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润色后的翻译如下: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模明唯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润色后翻译:
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伴下坐着。孔子说:“我年纪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此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立刻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位于大国之间,受到外国军队的侵犯,又遭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三年后,我可以让它的人民变得勇敢,并且懂得礼仪。”孔子听后微微一笑。接着问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治理,三年后,我可以让它的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得等待贤人君子来完成了。”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生于鲁国曲阜,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师从多位知名学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孔子主张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教化,认为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政策和战略,更需要道德和智慧的支撑。他的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鼓励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