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祭祀食品,其历史十分悠久。最初,粽子是用于祭祖和敬奉神灵的,与屈原无关。东晋时期,已有在夏至时以角黍祭祀的风俗,角黍即呈角状的粽子,象征着牛角,而黍米则代表着阳性,包裹粽子的菰叶则带有阴性之意,寓意着阴阳调和,驱邪祈福。
关于粽子的民间传说,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的故事。据《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食物装入竹筒,投入江中。东汉时期,区回声称在白天见到屈原显灵,指示要用蓼叶和五色线包裹食物,以避蛟龙,这一做法随后被广泛采纳,并延续至今。粽子最初是作为祭品,后来逐渐成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
另一种关于粽子起源的说法是与台骀治水的故事相关。据山西民俗学家所言,粽子与古代三晋地区先民治水的历史有关。台骀是颛顼帝时代的治水官员,他治水早于大禹,因而在山西地区流传着与他治水相关的传说。在治水过程中,台骀和百姓们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食物供应成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用竹筒和芦叶包裹食物,通过水路运送至工地,这种方法后来演变成了粽子,并随着人口的流动传遍了汉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