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词牌名是清平乐。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恐为后人伪托。
此调异名有四:《花庵词选》名《清平乐令》;张辑有“忆著故山萝月”句,故又名《忆萝月》;张翥词中有“明朝来醉东风”句,名《醉东风》;另亦有《破子清平乐》。
“清平乐”调名之来源历来说法不一。通常认为,此调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李白有应制《清平调》三首传世,故后世之人易将《清平调》与《清平乐》混为一谈。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松窗杂录》云:“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按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此之谓三调。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曲不类。而《尊前集》亦载此三绝句,止目曰《清平词》。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者。欧阳炯称,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往往是也¨。这段材料中,所谓“今曲”者,即《清平乐》曲。王灼引《松窗杂录》中李白应诏作七绝《清平调》之事,言其与今曲不类,而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这就发生《清平调》与《清平乐》混而为一的现象。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此事,亦言帝“命李龟年持金花笺赐白,为《清平乐》词三章”。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明代王路《花史左编》皆因之。实际上,复考李浚《松窗杂录》乃知正如王灼所言,李白所进《清平调》曲确为三章七言绝句,为“云想衣裳花想容”云云。然而,《清平乐》词则是四十六字的双调小令,两者差别甚大,体制自是不同。清代万树《词律》载李白《清平乐》一首,明确说其“与清平调无涉”。另外,王灼此段记载指出了《清平调》得名之由来,即择汉乐府三调之中前两调作词。
民国杨宪益《零墨新笺》认为《清平乐》为南诏乐调:“当时南诏有清平官司朝廷礼乐等事,相当于唐朝的宰相。《清平乐》当然源出于清平官。此外更无其他合理的解释。”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笺评》因之。今考唐代樊绰《蛮书》、佚名《大唐传载》、五代刘晌《旧唐书》,以及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等史书典籍,发现确有关于唐时西南方南诏国设清平官一事的记载:“南蛮清平官,犹国家之宰相也。”“清平官六人,每日与南诏参议境内大事。其中推量一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南诏判押处置,有副两员同勾当。又外算官两人,或清平官或大军将兼领之。六曹公事文书成,合行下者一切是外算官,与本曹出文牒行下,亦无商量裁制。”由此可知,清平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境内大事,并非专职乐官,两者之间无确切联系,所以“清平乐”这一调名不可能由清平官之名得来。
何光远《鉴诫录》载陈裕秀咏《浑家乐》“阿家解舞清平乐,新妇能抛白木球”二句,任二北《教坊记笺订》中据此认为《清平乐》“乃舞曲,《清平调》则未云有舞”。宋代仲殊和东坡词“解舞清平乐,如今向谁说”,亦可证之。任又云:“温庭筠《清平乐》:‘新岁清平思同辇’,显为《两都赋》‘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之意,《敦煌杂录》下《愿文》云:‘社稷有应瑞之祥,国境有清平之乐’可知调名中二字并不指清调、平调。”这一说法指出《清平乐》为舞曲当是不错,但说《清平乐》即“清平之乐”稍显牵强。因为从现存唐五代的词作来看,《清平调》的感情基调总体偏于低沉,并无海内清平之意,而就温词本身来说,也并不是歌咏太平之音,是一首闺怨词,且《敦煌杂录》中“国境有清平之乐”句中之“清平之乐”并非《清平乐》这一乐曲,所以将《清平乐》中“清平”等同于“清平之乐”中“清平”二字,也是欠妥的。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清平乐》之名既不是借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乐调名称为词调名,也不可能是由南诏国清平官之名得来,应当同《云韶法曲》和《霓裳羽衣舞曲》一样,是唐代教坊乐官创作的舞曲,而其中的“清平”二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现存最早的《清平乐》词是传为李白所作的应制《清平乐》五首。自从李白以《清平乐》作词之后,后世不断有词人进行创作,使其成为了较受欢迎、使用比较普遍的词调。以此词调作词最多者是北宋词人毛滂,共20首,其次大词人中,晏几道作了18首,刘敏中作了317首,辛弃疾作了16首,张炎、元好问各作了14首,纳兰性德、吴藻各作了12首。另外,晏殊、柳永、苏轼、李清照、贺铸等著名词人皆有《清平乐》词传世。据不完全统计,加上李白所作《清平乐》5首,现存唐五代《清平乐》词共23首,约占全唐五代词的0.92%,宋代《清平乐》词共386首,约占全宋词的1.38%,金代《清平乐》词共8首,约占全金词的0.224%,元代《清平乐》词共120首,约占全元词的3.225%,明代《清平乐》词共46首,约占全明词的0.23%。由于清代距现在时间很近,相关的词学资料分散驳杂,编纂《全清词》的难度非常大,这一工作尚未完成,所以清代《清平乐》词创作量已知的有300首,但最终的具体数目仍有待进一步整理考证。
纵观历代《清平乐》作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清平乐》词创作伊始,内容多伤春惜别、男女恋情,感情比较低沉,词风婉约。到了宋代,《清平乐》这一词调在晏几道、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的笔下,沿袭了它的原有面貌,而随着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出现,受其词风影响,使用范围也不断发生变化,不仅书写内容有所扩大,感情基调也由低沉逐渐转向高亢。后历经金、元、明、清各代的发展,其描写内容与声情更加丰富。后世比较著名的如毛泽东的3首《清平乐》,其声情特点已与《清平乐》这一词调创作伊始的面貌迥然不同。由此可见,《清平乐》这一词调并不像《水调歌头》《兰陵王》等词调那样具有鲜明、固定的声情特点,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演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