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亦称踏青节,处于春季的中段与末段之间。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主要活动是扫墓。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已有大约2500年之久。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明节逐渐演变出丰富的内涵,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但其核心主题仍然是祭祖和踏青。
2、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庆祝。节日的持续时间较长,有说法认为清明期间为10天前后的8天,或者是10天前后的10天,这20天内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被认为是清明节。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4月5日定为国定假日,即清明节,也称民族扫墓节。
3、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中国文化部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名录。
4、清明节是中国的祭祖节日,其意义在于悼念先人。与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应,清明节的参与者包括全国范围内的所有人,无论身份高低,都要在这一天祭拜已故的亲人。从唐朝起,政府就规定官员可以放假以便回乡扫墓。
5、根据宋代《梦粱录》的记载,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不仅男女老少都会参与扫墓,而且人数众多,常常是全家人一起出动。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要活动,数日内郊外人群往来络绎不绝,场面非常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