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下效出处原文及翻译如下:
上行下效(拼音:shàng xíng xià xiào)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白虎通·三教》。 上行下效本义是指上面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后比喻上级的言行很大地影响着下属;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上行下效”。
成语用法:上行下效愿意是指上面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后比喻上级的言行很大地影响着下属;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贬义,并非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运用示例:后晋·刘昫《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宋·范仲淹:《尧舜率天下以仁赋》:“殊途同归,皆得其垂衣而治;上行下效,终闻平比层可封。”
成语的由来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
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