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陀罗(Indra)作为雷霆神,与阿耆尼(Agni)的火神、苏摩(Soma)的酒神并称为古希腊神话中的三位重要神祇。在吠陀文化中,因陀罗被视为喜见城的主宰,手持金刚杵(vajra)作为武器,与马尔殊(Maruts)和伐尤(Vayu)等风神并肩作战。他的主要事迹之一是降服了阻断河流、妨碍降雨的恶龙乌里特那(Vrtra),这象征着降雨时雷电交加的自然现象。此外,因陀罗也征服了有九十九只手和三头六眼的怪物拿拉(Urana),展现了他的强大与智慧。
鲁陀罗(Rudra)作为破坏神,后来演变为湿婆(Siva)的神格。他手持弓矢,被描述为千眼、黑色腹部和红色背部,当他愤怒时会用武器霹雳之矢杀害人畜,但同时也被尊为Jalasa-bhesaja(治疗者之意),表示他不仅破坏,也有治愈的能力。
马尔殊(Maruts)作为暴风神,是鲁陀罗(Rudra)之子,全身红色,肩背枪,胸前有金色饰物,穿着金色盔甲,乘坐金色的车,行动迅速且狂暴。
伐尤(Vayu)是诸神中速度最快者,被视为风之神,其能力在于治疗疾病和让人长生。在吠陀文化中,伐尤与苏里耶(Surya)、阿耆尼(Agni)、因陀罗(Indra)一同被视为吠陀三神,显示其在吠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巴尔加鲁耶(Parjanya)是降雨之神,使用桶(Kosa)或水囊(Drti)降雨于地界,灌溉草木,为生命之源。
阿耆尼(Agni)作为火神,地位颇高,在吠陀中主要能力在于破除黑暗。布拉斯帕蒂(Brhaspati)则是祭坛之神,被认为是阿耆尼的祭官,手持铁斧,立于规律之车上。
苏摩(Soma)作为酒神,也是祭坛中重要的神,其主要工作是制作诸神饮用的饮料。在梨俱吠陀中,苏摩与太阳女神苏里耶(Surya)结婚,显示出其在吠陀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萨拉斯瓦蒂(Sarasvati)是雪山之神,后来兼为语(Vau)之神,智慧之保护神,被认为是梵天之妻吉祥天女拉克西米(Laksmi)的前身。
阿修罗(Asura)起初与拜火教的最高神阿诃罗(Ahura)为同一神格,但在吠陀中逐渐成为恶神,擅长变化。后来在奥义书中演变为苏罗(Sura)为天,阿修罗(Asura)为非天的说法。
罗刹(Raksas)在吠陀中描述较少,到了阿闼婆吠陀中描述越来越多,是恶鬼的一种,与人类为敌,擅长各种形象危害人类,有时化作犬、秃鹰、枭等,有时又会化为兄弟、爱人或丈夫的外貌,喜食人肉、马肉。
毕舍遮(Pisaca)作为食尸者(Kravyad),是无人祭祀之幽魂,也被称作饿鬼,与恶鬼有所不同。
梨布斯(Rbhus)擅长工艺,所造之车没有马也能行走,也能使老人返老还童,后来因诸神宠爱而获得神位。干闼婆(Gandharva)与拜火教的干闼列瓦(Gandharewa)为同一神格,外貌为卷发,手持发光武器,身穿有香味的衣服,与巴尔加鲁耶(Parjanya)一起抚养苏摩(Soma)。阿布沙罗斯(Apsaras)作为水之仙女,在梨俱吠陀中描述较少,后来成为重要的天女,喜欢在榕树(Nyagrodha)及菩提树(Asvattha)等树下吹笛、唱歌、舞蹈和游戏,也喜欢赌博并保佑赌博者有好运。
在吠陀诸神中,有许多被称为Pati(主),最初仅是对神能力的尊称,后来独立为单一神格,如住家主(Vastospati)、地主(Ksetrasyapati)、西陀(Sita)等,分别与家庭幸福、土地肥沃、谷物丰收等生活领域相关。